Search

【使用Stryd跑步功率計來分析間歇數據】

拿到Stryd之後大都戴著它跑步(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使用Stryd跑步功率計來分析間歇數據】

拿到Stryd之後大都戴著它跑步(有時赤腳跑也特意用繩子綁在腳上訓練),留下不少數據。目前Stryd APP上顯示的臨界功率(Critical Power)是281W,功率體重比4.39 W/Kg。五個區間的功率分別為:

* Zone 1:183~225
* Zone 2:225~253
* Zone 3:253~281
* Zone 4:281~323
* Zone 5:323~

關於跑步功率計,譽寅在《鐵人三項研究室》的部落格中寫道的這一段,簡潔地說明了它跟自行車功率計中的差異:「由於跑步功率可以準確測量跑者在跑步時消耗了多少能量,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跑步功率計來測量自己的跑步經濟性(Running Economy)。在過去,跑步經濟性只能到實驗室測量跑步耗氧量來計算,跑者或教練不可能隨時知道。然而,有了跑步功率計,只要在相同配速下的功率輸出愈低,代表跑起來愈省力,跑步經濟性就愈好。我們可以透過功率計了解到什麼樣的跑姿最有效率、最適合自己,這是跑步功率跟自行車功率最大的差異。」

在KFCS的訓練原則中,最核心的一項是「適應輕鬆」,這幾週試著想找到400m的輕鬆上限。在操場跑了多次400公尺的間歇後,大都會在倒數第二趟找到最佳的感覺(應該說每次都見好就收,最後一趟感覺稍有不見就停跑收操)。以其中一次的訓練數據為例:

* 第一趟:85秒/306W/MHR 178/Cad 184
* 第二趟:82秒/314W/MHR 177/Cad 186
* 第三趟:80秒/321W/MHR 184/Cad 188
* 第四趟:76秒/311W/MHR 173/Cad 186
* 第五趟:73秒/329W/MHR 174/Cad 192
* 第六趟:72秒/342W/MHR 175/Cad 192

當天戴著Stryd跑了六趟400m,當時的感覺是在第四與第五趟感覺最有「輕快」感,雖然不是最快的,但感覺最好,也跑出了速度……若把第二與第四趟拿來比較:

* 第二趟:82秒/314W/MHR 177/Cad 186
* 第四趟:76秒/311W/MHR 173/Cad 186

兩趟功率差不多,步頻也一樣,但第四趟跑出76秒 /400m,比第二趟快了6秒,最大心率反而下降了,當時沒看數據前就覺得「感覺非常好」,所以很想再跑,第五趟也跑出了更快的速度(73秒 /400m),最大心率只增加了1 bpm,感覺最好的是第五趟,若把它跟第三趟拿來比較:

* 第三趟:80秒/321W/MHR 184/Cad 188
* 第五趟:73秒/329W/MHR 174/Cad 192

兩趟功率幾乎一樣,但速度變快了7秒,跑完時的最大心率也比較低,跟體感相符。回來整理數據時一直在反複咀嚼第四與第五趟的感覺。

最後一趟太貪心,想再加速,雖然真的快了1秒,跑到72秒,但反而跑得最累,平均功率也是最高,跑到功率5區去了。這是心裡上貪快的結果。



對跑步功率計有興趣者,可參考台灣官網:www.stryd.tw

使用Stryd時,有功率訓練上若有問題,也可以到下面的開放討論區「STRYD 跑步功率訓練交流」裡向熟悉Stryd的羅譽寅教練和其他使用者提問:https://www.runningquotient.com/group-forum/to/stryd

#Stryd
#StrydTW
#跑步功率計
#KFCS 適應輕鬆


Tags:

About author
徐國峰近年作品 《鐵人三項入門》 (2010,臉譜出版) 《先秦儒家水意像析論》 (2011,花木蘭出版) 《在水裡自由練功》 (2012,臉譜出版)。 《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》 (2014,臉譜出版) 《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》 (2014,臉譜出版,與羅譽寅合著) 《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》 (2015,遠流出版,與羅譽寅合著) 《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》 (2016年,臉譜出版,與莊茗傑合著) 《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》 (2019年,臉譜出版) 譯作: 《跑步該怎麼跑》 (2011,臉譜出版) 《跑步,該怎麼跑:實戰操練手冊(附DVD)》 (2011,臉譜出版) 《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》 (2013,臉譜出版) 《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》 (2014,遠流出版) 《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》 (2015,臉譜出版,與莊茗傑合譯)
此專頁只是個人閱讀、研究、訓練、課程與心得分享,不提供諮詢服務。
View all posts